廬山白鹿洞書院周敦頤銅像

周敦頤(1017年-1073年7月24日),原名惇實,字茂叔,號濂溪,傳為三國名將周瑜二十九世孫。道州營道縣(今湖南道縣)人,北宋官員、理學家,北宋宋明理學創始人。是孔子孟子之後儒學最重要的發展,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影響深遠。

 

 生平

頤和園長廊繪畫中的茂叔愛蓮圖畫

敦頤生於官僚地主家庭,十六歲時父親病逝,母親帶他投靠舅父龍圖閣學士鄭向,鄭向見他聰穎好學,便栽培他唸書,敦頤知識廣泛,博取眾家之長,融會貫通,成一家之言。他在研究《周易》後,寫了著作《太極圖·易說》,提出宇宙生成論體系。1072年,在江西廬山蓮花洞創辦了濂溪書院,並自號「濂溪先生」。著名散文作品《愛蓮說》作於此時,表明了敦頤對蓮花的讚賞。是為千古名句。

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淨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。

濂溪的主要著作是《通書》、《太極圖說》。濂溪與佛教關係深遠,精研理,其《太極圖說》,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,用圖形以資推演,可達雅俗共享之效,融會釋、道於儒家,首次將無極一詞引入儒家理論,說「無極而太極」,「太極」一動一靜,產生陰陽萬物。「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,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」(《太極圖說》)。聖人又模仿「太極」建立「人極」。「人極」即「誠」,「誠」是「純粹至善」的「五常之本,百行之源也」,是道德的最高境界,只有通過主靜、無欲,才能達到這一境界。朱熹盛推《太極圖說》,陸象山則不認同《太極圖說》中無極的概念,而後世有論者如毛奇齡等謂此圖實出於道教黃宗炎在《太極圖說辨》中便說:「圖學從來,出於圖南(陳摶)。不過陳摶乃是假《易》理而論仙道。」

熙寧六年六月初七(1073年7月14日星期日)病逝,死後寧宗賜「元」,人稱「元公」。弟子程顥程頤繼承和完善了他的思想。後來經過著名學者朱熹的進一步的發展,終於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。

二程兄弟、張橫渠邵雍司馬光五人,再加上周敦頤,被朱熹稱為「北宋六先生」(《六先生畫像贊》)。

周敦頤塑像


後人

紹興籍的魯迅(周樹人)、周作人是第32世孫,周恩來是第33世孫。[1]

籍貫東莞市周永泰是第20世孫。[2]

廣州市白雲區龍歸鎮南村是周敦頤第9代後人的聚居地,現在已經到第31代。此外廣東新會開平潮陽浙江諸暨金華等地都有周敦頤後人分布。

注釋

  1. ^ 參見清光緒三年修木活字本《越城周氏支譜》,上海圖書館藏
  2. ^ 參見《石龍周氏支譜》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1%A8%E6%95%A6%E9%A0%A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豆妹‧阿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